|
|
|
烏龍茶是源于武夷茶嗎
瀏覽 3440
次【字號 大
中 小】 發布時間:2012/3/6 17:44:03
打印本頁 |
閩北武夷山唐代即開始生產茶葉,是全國矚目的茶產地。宋代北苑貢茶為茶中珍品,飲譽朝野。明清時期,巖茶雖有過起落,但不失發展的總趨勢。 明末清初,海外貿易發展,武夷茶葉飄洋過海,向外輸出,曾是17世紀中國茶葉輸往西歐的最早的茶類。 閩北茶葉的制作工藝,自唐至宋均沿用古老的蒸煮法,碾細后壓成茶餅,其后漸向蒸青散茶發展;明中葉,崇安縣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,武夷遂有炒青綠茶之制;隨著制茶工藝的發展,明末清初創造了制烏龍茶之法,即“制青茶”工藝。 烏龍茶制作方法的最早文字史料,以1717年曾任崇安縣令陸廷燦所著《續茶經》所引王草堂《茶說》最為明確!恫枵f》論述了武夷巖茶(即烏龍茶類)的特點和炒制方法。它的制法,在《茶說》出現之前已在生產上廣泛應用,且有一定流傳時間,陸廷炒的《續茶經》約在1734年面世,其引用的《茶說》出現更早;《茶說》對巖茶初制工藝作總結性的概括,其制作的形成時間當更在此之前。至于說烏龍茶是1837年,由安溪茶農蘇龍移植于建甌,以“蘇龍”與“烏龍”諧音命名的茶樹品種制成的說法,從時間上則已晚于《續茶經》出現100多年之后。安溪烏龍茶當是用烏龍茶樹制成的,不能說是烏龍茶類。 足資佐證烏龍茶源于武夷茶的重要文字資料,有明末清初,天心寺僧阮旻錫(1625~1711)、廈門籍釋超全的《武夷茶歌》、《安溪茶歌》以及清·董天二《武夷山志》。 釋超全茶歌說:“凡茶之候視天時,最喜天晴北風吹?嘣怅幱昴巷L來,色香頓減淡無味!薄叭缑匪桂ヌm斯馨,大抵焙得候香氣。鼎中籠上爐火溫,心閑手敏工夫細”。阮旻錫所述巖茶,不但其制法與現代烏龍茶類制法相同,而且鮮葉原料也是俟嫩梢生長形成駐芽(粟粒芽)時開始采摘的。證明烏龍茶至遲在十七世紀中、后期已流行于武夷茶鄉。 閩北烏龍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“臻山川精靈秀氣之所鐘”。武夷山有適宜于茶樹生長的土壤及氣候條件。有歷史上精心培育出來的名叢、單叢、提叢、奇種等適制烏龍茶的優良茶樹品種,同時閩北茶葉制造技術有悠久的歷史,唐宋北苑龍焙貢茶龍團鳳餅,具有精湛的制造技術,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,世代相傳,不斷精進。近幾十年來現代化的機械加工設備,時有更新,烏龍茶生產踏上了新的階梯。1987年通過鑒定的烏龍茶做菁工藝與制茶設備具有世界先進水平。
|
|
|
|
發布時間:2012年3月6日 |
已被瀏覽 3440 次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