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著名茶學專家談盛贊安溪鐵觀音烏龍茶之魅力
瀏覽 4852
次【字號 大
中 小】 發布時間:2012/3/6 17:44:39
打印本頁 |
近幾年,鐵觀音在福州茶葉消費者中很有知名度,甚至把鐵觀音看成烏龍茶的代名詞,這對于盛產鐵觀音的安溪來說,無疑是一種商機。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說明烏龍茶正在被消費者所認識。在飲料世界日益紛呈的今天,烏龍茶的消費趨勢能穩中有升,與烏龍茶的品位高雅顯然分不開。那么,形成這種“茶之魅”的本質是什么?本文以安溪鐵觀音烏龍茶為例,談談初淺的認識。
1 烏龍茶的品質通性----非花也自馨 烏龍茶香味獨特,具天然花果香氣和品種的特殊香韻。有類似蘭花香、桂花香、水蜜桃香、桂皮香、梔子花香、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清花香、甜花香。大自然花草繁茂,何處無芳香?但由于烏龍茶這種香韻并非源于花果,因而倍顯珍貴。正如茶葉老專家莊任曾經稱頌“本性唯芳潔,非花也自馨。品茶重茶魂,濃麗寄清明。”其本質是由適制烏龍茶的茶樹品種,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栽培下,采獲其鮮葉,經精細加工而成。是特定生態、品種與加工技術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2 安溪烏龍茶的品質特點----品種分明,香氣襲人 在安溪境內,植茶條件優越,品種資源豐富,加工技術精湛,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模式,善于根據品種的生物學特性、加工性狀,促使烏龍茶品質特征的形成。 孕育了許多烏龍茶的優良品種,如西坪鐵觀音、羅巖黃旦、萍洲毛蟹、長坑大葉烏龍等,還有新選的清水巖杏仁茶、茶科所鳳圓春,盡管品種眾多,但個性分明。 安溪鐵觀音,鐵觀音既是茶名,又是茶樹品種名,因身骨沉重如鐵,形美似觀音而得名.是閩南烏龍茶中的佳品。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圓結勻凈,多呈螺旋形,身骨重實,色澤砂綠翠潤,青腹綠蒂,俗稱“香蕉色”;內質香氣清高馥郁,湯色清澈金黃,滋味醇厚甘鮮,“音韻”明顯。耐沖泡,七泡尚有余香,葉底開展,肥厚軟亮勻整。由于不同鄉鎮的地理、人文的微小差異,也形成了“西坪韻、祥華香”之地域特征。 黃旦,也稱黃金桂。外形條索緊結勻整,色澤綠中帶黃,內質香氣清高優雅,有天然的花香,湯色淺金黃明亮,滋味醇和回甘,葉底黃嫩明亮,紅點顯。此品種的沖泡特點表現在具有獨特的“透天香”,“滿室生香”,可謂“室雅何須大,茶香不必多”。 此外,還有毛蟹,以大坪鄉為突出,具有“清花香、白心尾、倒鉤刺”之特征;大葉烏龍以長坑鄉為優,具有重實、清純甘厚之特點。 再看安溪烏龍茶的外形,緊卷重實,砂綠油潤。獨特的包揉工序所形成的外形松緊有度,也是有效保存做青形成的高香特征所不可忽視的環節。 總體而言,香氣清高而純美,品種韻味分明是安溪烏龍茶的品質優勢,其上品在沖泡時有“香驚四座”之氣勢。
3 安溪茶藝----嫩柳池塘初拂水,簡古純美問春風 制茶講科學,品茶有文化。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蘇淑勉在《大坪,我為你祝!芬晃闹忻枋鲞^:只見紅磚粉墻的樓房里,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“秋香”。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鋼的巨形茶盤,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,別具一格茶鄉特色。他們沿襲“沒有三杯不成禮數”的風習,勸茶款款,言笑晏晏。 安溪茶藝〔2〕的推出,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,結合地方品茶習俗,簡古純美,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,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。其茶藝流程有:神入茶境、茶具展示、烹煮泉水、瑤池出盞、觀音入宮、懸壺高沖、春風拂面、甌里醞香、三龍護鼎、行云流水、觀音出海、點水流香、香茗敬賓、欣賞湯色、細聞幽香、品香尋韻。通過茶藝,傳達了“純、雅、禮、和”的精神追求!督夥湃請蟆分骶幎″a滿先生曾寫道“嫩柳池塘初拂水”〔1〕,珍田閣觀后也有“簡古純美問春風”之感。
4 安溪茶鄉與文學作品----自然和諧的美感世界 來自安溪茶鄉人的《山花初放》、《茶鄉短笛》等文學作品,是茶鄉人“志寄茶韻,筆喚鄉情”的一種抒懷。 茶鄉人鐘愛自己的鳳山、蘭溪、茶林,在鐘希明的《漫步山村的茶園》〔3〕詩文中是那么真切:“我常常漫步于山村的茶園?!碧綠的葉子在風中跳躍著,郁郁蒼蒼的綠,把茶鄉點綴得絢麗而多姿;聽!茶林晃動傳來的陣陣聲響如濤,傾訴縷縷的情愫,予茶鄉,予茶鄉人民的心田;聞,微微的芬芳,縈繞在山谷田野,彌漫在小道溪澗。我常常漫步在山村的茶園。采,一尖嫩芽,把希望獻給親友;擷,一朵潔白的花,把花的馨香贈給情人;掬,一捧收獲的笑,把歡樂撒向人間。” 在吳小猛的《給老父》〔3〕詩文中寫道:“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/爬上額頭/綠色的彌漫/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 一方方茶巾/已不忍離開你的手、腳/忘情時它還會貼緊你的臉/歲月便在你的皮膚上/涂上一片褐色 嫩芽上的白毫/什么時候/悄然爬上雙鬢/爬滿你的頭”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,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,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。
5 安溪烏龍茶與“犁青現象”有關嗎?----有待探討 詩人犁青于1933年出生,福建安溪縣人,1944年開始寫作。出版作品有《千里風流一路情》《犁青山水》等二十多種,讀他的詩,猶如走進陽光亮麗的園林,惠風和暢、景物清明、視野開闊;他善于把傳統手法提升到現代的高度,并合理吸收和運用了當今西方先進的藝術技巧,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!4〕 由于犁青作為一個論壇的企業家又熱衷于詩的創作,而且碩果累累,便有了“犁青現象”的詩評文章。孫紹振在《少年犁青之風貌》中指出“從美學理論上來說,企業經營屬于實用價值,而作為藝術的詩,是超越實用價值的審美價值。實用價值是善,審美價值是美,二者并不完全統一。這一種‘犁青現象’在美學上的意義,展開深入的討論,當有待來日。” 從西彤 小秋《中國人、中國心、中國詩》一文中:“犁青的誕生,便充滿著神奇生命色彩的暗示。他出生于福建安溪一個茶鄉。出生于一個飄升著霞光與濃郁茶香的早上。但那一種最初的苦,卻在他作為貧農的父母的算度之下,在那種暗淡日子的籠罩之中,無可避免地注入他幼小的生命。然而也許是名茶的余味無窮,才真正地注定他的秉賦和先苦后甘的生活氣度。當他稚嫩的聲音與遍山的葉子一同生長,一同蘊含著不可窺視的生命顏色,他便學會了用一雙無邪的眼睛,去采擷艱辛生活的青綠,去演繹他心中的另一種茶-----用心靈泡出來的汁液----詩歌。”是乎對“犁青現象”作了某些詮釋。 如果再次體會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于1991年底在陜西紫陽富硒茶專家評議會上作專題發言,其中談到:“世界各國的華人都表現出優秀的品質,在校學習出類拔萃、名列前茅,在工作中大多數成績優異,高人一籌。中國人智商是得到很多外國人承認的,這也許和茶不無關系。這并不是說他們在國外都喝茶,而是說中華民族的祖先有茶文化培育了較為發達的智力,并且把這優良的素質遺傳給了后代。因此,可以說我們都是茶文化的受益者。不管你已經意識到或還未意識到,不管你現在是否有喝茶的習慣。”那么,或許對安溪茶鄉、安溪烏龍茶與“犁青現象”的相關性會增進幾分探討的興趣。 評價一杯茶的質量,微觀上從色香味形和某些化學成分指標給予評定,賞析一種茶,所涉及的因素諸多,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,本文從上述幾方面所作的初探是一種嘗試,安溪烏龍茶在品質風格、保健價值、人文影響、審美意趣等都有特定的作用,品飲時不僅在于一般層面上的風味和保健,更重要的是領略那種來自大山的青綠,用心去體味那種獨特的芳醇,尋找那種賦予人生價值的特質。 |
|
|
|
發布時間:2012年3月6日 |
已被瀏覽 4852 次 |
|
|
|
|
|